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陳模軍教授提到,現時研究樣品和儀器的跨境運輸仍存在一些挑戰。他解釋道,一些不需要特殊儲存條件的實驗樣品已經可以通過快遞寄送,但對於溫度敏感的材料,科研人員仍需要親自攜帶,「人肉快遞」依然是最可靠的方式。
特殊儀器難歸類或被扣關
此外,科研儀器的過關也面臨一些挑戰。由於這些專業設備往往與普通家電不同,需要經過複雜的報關程序,有時甚至可能耗費數月時間,費用也不低。如果科研人員親自攜帶,由於儀器的特殊性,常常難以被海關準確歸類,有時還會被扣留,整個過程顯得尤為麻煩。
陳模軍笑言,自己就曾試過親自攜帶材料過關。「我們的3D打印從硬件到軟件,都是自己一步步搭建起來的。但因為一些在香港實驗室的材料無法通過海關快遞,只能親自帶回來。」他說,雖然每次都順利通關,但那種不確定性還是讓人提心吊膽。
對此,陳模軍建議,希望可以出臺更多政策支持科研設備和材料的跨境運輸,簡化報關流程,以減輕科研人員的負擔,提高科研效率。「科研本身已經非常複雜耗時,如果能在這些輔助環節上提供更多便利,科研成果的產出和轉化將大大加快。」他進一步建議,針對科研設備和材料的跨境運輸,可以設計一些特殊的通關政策,尤其是針對科研人員和特殊領域的研究材料,給予更多的便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