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中國同齡 親歷時代變遷家鄉巨變
75歲的黃婆婆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隨丈夫由廣東肇慶遷居香港,至今已在香港生活了四十餘年。歷史車輪滾滾而過,剛出生不久的黃婆婆便在襁褓中同全國人民一同進入了新時代。歷經人生的雨雪風霜,而今年過古稀的黃婆婆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安穩秋季,談起這些年來她最大的感觸,黃婆婆只說:「始終是時代好,老百姓的生活才會好啊。」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黃婆婆回憶當初是跟丈夫一起來到香港,最開始是同六戶人家一起擠在位於旺角的狹小劏房中,「一個單位劏六個房間,住得很艱難。」很多記憶都逐漸模糊,但黃婆婆十分肯定的一點是,曾經的香港遠不似今天這般繁華現代,「到處都是水啊,從九龍來上水的路上,都能看到在右手邊有大片大片的水田。」
和當初年輕的共和國一樣,初來香港的黃婆婆首先面對的就是要如何「吃飽飯」的問題。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她,拿出了一種近乎蠻力的勁頭拚命抓住每個可能的工作機會。彼時剛剛三十出頭的她,做遍各種職業:製衣工、保安員、停車場收銀員、電子廠工人、餐飲店員……在黃婆婆的印象中,她做過的零工一隻手都數不過來,其中最特別的還當屬做無綫的臨時演員。黃婆婆回憶那時很多古裝場面需要諸多臨時演員,片場不乏活潑搶鏡的群演,但黃婆婆從未試過,「我不喜歡搶鏡,做好自己的事最緊要。」
香港回歸 始翻開生活新篇章
數十年瑣碎平凡的生活裏,少有讓黃婆婆印象至深的事件,只一件事除外。1997年,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夜,滂沱大雨席捲香港。那晚,48歲的黃婆婆守在電視前面目不轉睛,「我一直盯著電視機屏幕的直播,連英國人臉上的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一舉世矚目的歷史時刻,凝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正式回歸前的每一秒都好似變得更加漫長。隨著時間日漸逼近,黃婆婆等待的心情由急切變為激動和喜悅,「畢竟自己當家作主最重要啊!」
長期的外來壓迫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往事一幕幕在黃婆婆腦中紛飛,「以前真的很窮啊,我們小時候的衣服褲子,都要打各種補丁。」生活的艱辛,刻印在黃婆婆的記憶中。後來決定來香港謀生的黃婆婆一家鮮少有機會再回肇慶。「當時又要交房租,又要吃飯,根本沒有條件請假回家探親。」生活萬般不易,身在異鄉的人就連回一趟家都是奢侈。等終於有機會再回去時,「滄海桑田,變化只在轉眼間。」
黃婆婆最先感受到的改變,就是兩地之間來往的交通方式。「以前要來香港很麻煩的,要先從肇慶搭車去廣州,之後再到深圳,再轉車來香港。」她記起以前搭乘老式燃煤車,一路上火車工人都會不斷加煤炭,燒煤炭的黑煙隨風飄浮,乘客們的整個臉都會黑掉,一路上用毛巾擦,毛巾也會變黑。然而如今,從香港去廣東各地,不僅可以坐高鐵,更有直通巴士,無論是速度還是潔淨度、舒適度都截然不同。
信息交換上的變革速度更為驚人。四十多年前,黃婆婆還在肇慶時,為了給當時在香港打拚的丈夫打一通電話,每次都要走到當地的郵電局,而現在的智能手機只要「按一下」就能「看見人和聽到聲音」。從電話機到智能手機,科技一路飛速發展,常常快得讓人反應不及,作為老人難免會有「被時代甩在身後」的擔憂,對此,黃婆婆有自己樸素的智慧:「要順應時代,時代如何,你就如何。」
北上度周末 熱衷去旅行
眼下港人北上度周末愈發流行,愛追逐潮流的黃婆婆也不例外。近來每到周末,她就會跟女兒一起去深圳購物。無論是深圳的東門老街還是大型超市,黃婆婆聊起來都如數家珍:「都好方便的,我們搭港鐵到落馬洲,再在深圳搭地鐵去買東西、看牙齒。」相較於香港的變化,深圳的變化讓黃婆婆更為意外,「以前深圳什麼都沒有的啊!但是現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做什麼事都很方便。」
黃婆婆自認文化程度不高,只在肇慶老家讀過幾年小學,因此對於後輩的教育,她認為自己無需過多干預,相反她認為相較於老一輩的人,當代青年人普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也更有眼界和見識,「你們的智慧都多過我,更加知道該如何思考和創造。」 談起年紀尚小的外孫,黃婆婆亦十分放心,她認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只希望小孩長大能夠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
和很多退休老人一樣,黃婆婆對於外出旅行亦十分熱衷。前半生不易,現在生活好起來,她最想做的就是多去內地走走,四處去旅行。「桂林、柳州、南寧我都遊玩過。」黃婆婆分享道,她下一個最心儀的旅行地,就是跳水名將全紅嬋的家鄉——廣東湛江。今夏的巴黎奧運會,來自湛江的跳水運動員全紅嬋讓黃婆婆大為驚喜,她一連幾日觀看全紅嬋的比賽,不禁連連讚嘆:「這個湛江的小女孩,真是太厲害了。」黃婆婆記起早在兒時,她就常聽人說湛江的海邊很美,但奔忙一生也總難有機會親眼看看,如今她一定要實現這個願望:「今年我就要和朋友一起去湛江玩一下,不管怎麼樣都要去。」黃婆婆強調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