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團隊的策展特色與國際視野
近些年,隨著國家經濟與實力的日益蓬勃與壯大,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多了更多「花樣」,許多海外國家也將合作眼光投射到了整個中國。這些契機都間接突出了由地理優勢、歷史因素、多元文化塑成了「中外交流窗口」地位的香港,藝術貿易與文化輸出繼而在此興盛。作為本港設施完善的大型藝文區域,西九文化區早已成為助力香港不斷向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前行的關鍵部分。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表示,作為全國目前擁有最多當代藝術品的博物館,園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正以自己的策展特色與國際團隊的國際視野,在香港這一橋頭堡將全球藝術作品聯結、推動中外文化藝術及策展服務的互鑒。M+也有信心向更多國家推廣各種作品。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談及香港現時在藝文發展方面的角色,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己5至10年前從沒想過香港會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發展,「因為之前大家對這方面不太重視,認為香港就是一個賺錢的地方。」而在他這一感受的背後,是香港曾經的故事。
感謝政府支持藝文生長
19世紀,英治香港從一個小漁村漸漸發展為國際貿易頻繁的轉口港,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資金在此輸入、輸出,令香港著上了金燦燦的披風;二戰後的香港又開始因貿易結構的更改轉向產品加工及出口,並在世界佔有一席之位;同時,逐漸蓬勃的全球旅遊業也為香港創造了許多連帶收入。但香港從前對商業及貿易幾乎百分百的偏重,也讓這個亞洲的經濟樞紐缺乏了藝術和文化氛圍的沉澱。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與內地產生了緊密的聯繫,香港特區政府也開始逐步通過司法程序及資金投入,為香港藝文的自由生長及發展做保障、創造條件,同時開啟香港藝文長遠目標的踐行。「非常感謝香港特區首任特首董建華,他於1998年同意在目前文化區所在的區域填海、建造文化設施。」陳智思亦感謝歷年來的6任特首持續支持著整個文化區的發展。他分享,不少海外朋友都指出,他們所在的國家幾乎沒有可能將藝文設施建設到內地或香港這種欣欣向榮的程度。「內地許多領域的發展都著眼於15至20年後,但很多海外政客都只看重下一次的選舉。經歷了26年的發展,香港終於看到成果了。」他欣慰地說。
2022年底,M+視覺文化博物館開放了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個人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前來觀賞。陳智思介紹,此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散布全球各地,這是M+首次將它們引進香港做主題展出,所需成本不低。「當時疫情剛有所平穩,很多海外旅客沒有機會來港觀展,但展覽的質量很高,所以後來也被移至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進行了3個多月的展出。」 展覽也剛結束於葡萄牙波多的塞拉維斯當代美術展出。這也證實了文化藝術的輸出可以不局限於作品,也可以涵蓋策展觀念與審美嗅覺。
軟件硬件皆是關鍵
今年3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全球21間頂尖藝文機構簽訂合作意向書,其中有7間有意與M+進行合作,包括法國龐比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法國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日本國立新美術館、韓國三星文化基金會Leeum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迦藝術基金會,以及英國泰特美術館。陳智思表示,作為全國目前擁有最多當代藝術品的博物館,M+有信心向更多國家推廣各種作品。「M+的整體水平已經在2021年開幕後的短時間內,獲得了當代藝術界同行的信賴,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輸出不是想要輸出就可以,也要有受人認可的水平;人家覺得你不錯,才會願意同你合作。」
他點明,在博物館發展與藝術交流方面,除優質作品外,整個博物館團隊的眼光也很關鍵。「博物館的硬件很重要,但軟件更重要。」M+現時的團隊包含來自20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成員——博物館館長華安雅是澳洲人,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則來自韓國;也有成員來自內地及香港。「有這麼多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人才在香港,充分體現了香港的國際化。」
此外,作為西九龍文化區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與7間機構(上海博物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西班牙普拉多國家美術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簽下合作意向書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正承擔著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橋樑角色,同時踐諾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的立館理念。
談到接下來與各個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陳智思表示希望輸出到海外的展覽能夠吸引更多旅客來港觀光,同時消除一些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我個人來看,不單是旅客消費,更重要的是希望藉展覽這一契機,讓大家親眼來香港看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