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灣小吃,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一樣?我自己就偏好胡椒餅??赡苁堑乩硪蛩?,也可能是接觸的店家不多,我特別喜歡靠近臺北車站的那一間。
胡椒餅這種臺灣小吃據(jù)說是源自福州,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福州也有不少餅食,其中最出名的是據(jù)說與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guān)的「光餅」,其次我認(rèn)為是這種起於福州、盛於臺灣的福州胡椒餅。
福州胡椒餅,在福州一般會有另一個稱呼——蔥肉餅。它的主要餡料是帶有肥膘的豬肉、蔥,內(nèi)以胡椒粉、五香粉等調(diào)味,外以芝麻點綴。揉好麵粉、包好餡料之後,便把它放入像新疆饢坑的坑爐烘焙。
蔥肉餅遠(yuǎn)渡海峽到臺灣就成了胡椒餅,跋山涉水來到新疆就變成了烤包子??景咏^對是新疆的名物,餡料與蔥肉餅看似「小同大異」,但其烹飪原理卻一致,不外乎以肉食的油膏和香料的味道為主要風(fēng)味??景硬挥秘i肉,改為羊肉;也因為盛產(chǎn)洋蔥,所以以此取代青蔥,由於新疆人獨(dú)好孜然,所以餡肉也會以此調(diào)味。
蔥肉餅和烤包子各有特色,今日已經(jīng)很難說誰先誰後,誰才是原型。若要追本溯源,可以數(shù)算到南北朝時期東魏的《齊民要術(shù)》了。《齊民要術(shù)》卷九「作燒餅法」條寫道:「麵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麵當(dāng)令起?!咕脱u作方法來說,與今日蔥肉餅和烤包子都一樣,而且由於使用羊肉為餡料,所以更接近新疆烤包子。不過,南北朝時期的「燒肉」則沒有使用胡椒、孜然等香料。
唐代「古樓子」類似薄餅
唐代文史資料集《唐語林》卷六曾記,唐代馬逢喜歡吃一種叫「古樓子」的早點:「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按《唐語林》的描述,這大概與《齊民要術(shù)》中的燒餅相若,只是這個「古樓子」更像今日把餡料置於餅上而非餅內(nèi)的薄餅(Pizza)。
到了宋代,這種帶餡的燒餅更是在坊間大行其道。諸本宋人筆記小說都有相關(guān)的描述,像《武林舊事·卷六·市食》記南宋臨安市上的「豬胰胡餅」、「七色燒餅」;《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記在食店之中,流行「白肉胡餅」;而這種餅更是招待外賓的食物,像《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便記宋朝接待金國使者的食物中有「白肉胡餅」。
因此,真要梳理蔥肉餅和烤包子的起源並不容易,不過光從文獻(xiàn)資料,就已經(jīng)知道此物由來已久。而且,今日加入了胡椒、五香粉或孜然等香料,除了可以辟除豬、羊肉的膻臊味外,也為燒餅加入了一分辨識度極高的香氣。至於臺灣的胡椒餅,也因為宜蘭三星蔥的加入而獨(dú)樹一幟。
●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xué)「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shù)管理榮譽(yù)文學(xué)士」課程統(tǒng)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jiān),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