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

「機不可失」是一句常見的成語,指遇到好時機不可放過,失去就不會再來之意。此成語最早見於南北朝時,由梁朝沈約等所撰《宋書·范曄傳》:「兼云人情樂亂,機不可失,讖緯天文,並有徵驗」;又云:「但當勿失機耳」。《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有更具體的說法:「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另一個講述「機不可失」的故事,是與上世紀三十年代,於廣東省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有關。其時,陳濟棠雄心勃勃,由美國進口軍機生產線,亦購入大量戰機,組成比當時南京政府更具規模的空軍戰隊,其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見。據悉,陳濟棠迷信命理,曾有相士批贈「機不可失」4字,令其一心以為成功在望;於是在1936年6月1日,聯同李宗仁以北上抗日為名,反國民黨政府領導蔣介石為實,發動「兩廣事變」。豈料其部下空軍司令率眾倒戈,數十架戰機直飛南京投誠,令陳濟棠失去軍事實力,最後挾巨款逃匿香港,霸業由此結束。事後看來,「機不可失」非指時機將至,而是戰機不可失之意。

時至今日,「機不可失」又多添一層意義,就是不能遺失手機。

文公子在上星期六晚,發現手機失靈,屏幕全黑,功能盡廢。電話撥入打出,固然失效,而一向透過手機的即時通訊軟件與家人、客戶、友好聯繫,也即時之間,音信斷絕。文公子亦慣用手機查看電郵,機內並收錄了每日行程的備忘,如此一來,不僅回覆不了電郵,甚至完全不知翌日有何約會要出席,有何工作要處理。當然,也動用不到手機銀行的流動理財,上載社交媒體內容亦變得費時失事。雖云無人打擾,歲月頓變靜好,但人卻好像與全世界失去聯絡,頗有叫天不應,叫地不聞之嘆。現今科技昌明,但人生在世,的確是「機不可失」!手機經旺角先達快速修機店急救後,文公子始能重見天日。

如果人在內地,一旦遇上手機失靈、無網絡覆蓋或電力用盡,相信會更麻煩。因為除應用即時通訊軟件和社交媒體外,由電子支付、網約出行、電子政務,以至解鎖各式共享項目,均非手機不行。為防手機無用武之地,文公子往內地時,一向主張應該備有一點現金傍身,而且不應全帶百元大鈔,應有數張10元、20元之類,以便找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