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筆者自小就能把聽過的國粵英語名曲都記得爛熟。近年資訊科技發達,小時候沒有機會聆聽的名曲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潘老頭這就乘機補充一下時人談粵語流行曲時較為重大的遺漏:
(一)香港粵語流行曲繼承粵劇藝術中的粵曲小調,第一批作曲家(含演奏家)、作詞家和演唱家差不多都來自粵曲粵劇界。
(二)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香港粵語流行曲的曲詞都不存在「本土意識」。「獅子山精神」要到了八十年代香港電臺電視部名劇《獅子山下》出了新的主題曲,然後黃霑(1941年-2004年)填的歌詞再要許多年之後才被認定為「獅子山精神」。七十年代《獅子山下》的主題音樂採用了粵樂大師呂文成(1898年-1981年)的《步步高》,既沒有香港「本土意識」,連「獅子山精神」都未產生。
(三)除了廣東音樂之外,作詞家還用到國語時代曲、亞洲各國民族音樂、歐西流行曲等等來譜上粵詞。
(四)七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聽眾暴增,許多原本演唱國語歌或英文歌的歌手都唱起粵語歌來。
(五)曲詞除了有格律詩詞韻味的作品以外,還有具備散文詩風格的白話入詞,並且不是由黃霑開始。
今時此間有不少論者侃侃而談,如果於粵語流行曲的作詞家只知有黃霑,那麼這些論者都不能算是資深的、合格的聽眾!這有點似不少人「扮」研究粵曲粵劇唱詞,卻翻來覆去只知有唐滌生(1917年-1959年),甚至只知「唐哥」編撰的「任白戲寶」!同樣應該回家從頭再學欣賞我們這些寶貴的嶺南音樂說唱文化。
談到黃霑的貢獻,不可不提他最推崇的周聰(1925年-1993年),黃霑甚至尊稱他為「粵語流行曲之父」。此周聰不同彼周驄(1932年-),彼周驄早年是粵語電影明星,後來參演過大量電視劇。而此周聰集作曲家、作詞家和演唱家於一身。本欄兩年前介紹過他以英文《啄木鳥之歌》(The Woodpecker Song)譜上粵詞的《廚房之歌》,因為曾有小朋友問到「粵語文學」,便舉周聰此作為例。當中:「同合作試學煮飯/同結心似蜜似糖……燃亮著快樂火焰/甜與苦我願去嘗。」就很有散文詩的味道。
看來潘老頭又要「白頭宮女說玄宗」,談談聽粵語流行曲的體會,算不上研究。 「淺談粵語流行曲」之三·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