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有幾句:「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所說的「趙中令」是指宋朝初年的宰相趙普。他「讀魯論」,就是讀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了。
趙普原籍幽州薊城,隨父遷至洛陽,後周時曾在軍中任小吏。由於工作勤快,人又伶俐,早已深得上司趙匡胤的賞識,很快已升為歸德軍節度使掌書記,擔任趙匡胤的幕僚。而趙普跟趙匡胤、趙光義私交甚篤,經常圍爐煮酒,暢談論事。趙普隨趙匡胤南征北戰,到趙匡胤登基為帝時,他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當日太祖趙匡胤身為後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憑著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朝開基立國後更強調「重文輕武」,希望透過文化風氣,減輕過去百年來勇武犯禁、強奪殺戮之風。所以,十分重視文教的成效。
遭宋太祖批評 勤學苦讀
趙普雖身為重臣,但卻非科舉出身。他少年失學,讀書不多。加上平素不善言辭,有時會被誤會為不學無術。在宋初文人治國的局面下,任用文人對他的地位十分不利。所以有時宋太祖私底下叫趙普多讀點書,甚至嚴厲批評過他。
趙普也知讀書的重要,於是開始努力地多學習一些儒家典籍。他閱讀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其中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當時形勢最有效,趙普就把這部經書放在臥室,下朝回來就關上房門用心誦讀,所以有上述《三字經》中之句。即使小吏出身,也要勤學,才能上進;就算做到中書令了,也要勤學,趙普也成了後世儒生力學上進的榜樣。
組織編篡《太平御覽》
到太宗趙光義即位,同樣重視文治。他組織起當時一批著名學者,編篡了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全書上千卷,共收集輯錄了1,600多種的古籍的重要內容。
太宗以身作則,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三卷,因此將此書改名為《太平御覽》。他還經常對左右的人說:「每次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成語中「開卷有益」,就是由此而來。
太平興國二年,被貶外放河陽的趙普因提出「金匱之盟」,讓趙光義有「兄終弟及」之根據繼位,有功而被太宗趙光義召回,並升任太子太保。太平興國六年封梁國公,再擔任宰相。
此時他已修業有得,相當自信。他對太宗說:「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佳話。這句話說明了儒家典籍的重要性,只要讀過了就能從中得到益處,可以學到治國安邦之方法。不要拘泥於「一部」「半部」在數量上有何意義,這就如「三思」不是思考三次,而是反覆推敲一樣。
趙普從一小吏做起,三度拜相,他於洛陽病逝後,太宗賜號「保運推忠效順功臣」,配享太祖廟庭。他的作風在後世雖有爭議,卻也靠勵志的仕途贏得許多儒士的欣賞和支持。
◆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