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遭的環境瞬息萬變,需要我們迅速地分析再作出反應。比如,我們在街上走,突然聽到汽車的警號,就需要敏捷地作出反應,包括快捷辨識出警號來源的方向,再馬上決定怎樣逃避。那麼在水中的魚,又是如何辨別聲音的來源的?這次就和各位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魚有耳朵嗎?
跟人類相似,魚類的內耳中也有一些毛細胞(hair cell)可以幫忙偵測聲音的來源。這些毛細胞的表面有一條條像手指一樣凸出的結構,稱為靜纖毛(stereocilia);另外,每個毛細胞更有一條動纖毛(kinocilium),末端比較肥大,而且位於頂端的位置。
這些結構又如何幫助魚類決定聲源的方向呢?
當聲音在水中傳播,隨之而振動的水分子會令靜纖毛左右搖動,每次靜纖毛彎向動纖毛,就會啟動毛細胞的感官,從而讓魚兒聽到聲音。
一般來說,毛細胞上的靜纖毛排列成矩陣的模式,所以靜纖毛彎向動纖毛的方向,也可以用來決定聲源的方向;不過,靜纖毛會隨聲音而左右搖晃,因此對毛細胞來說,從左面來的聲音和由右邊到的聲音,看來是一樣的,無法分辨。(例如:毛細胞可以偵測出聲音是從東西方向來的,卻不能確定究竟是東方還是西方。)
近日就有科學家運用小腦丹鱂(Danionella cerebrum)這種小魚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小腦丹鱂體型細小和透明,會用聲音相互溝通,因此十分適合這個研究。
測試之前,科學家猜想,既然單憑魚的內耳無法分辨聲源的方向,那麼可能就要依賴其他器官的幫助,例如魚鰾。魚鰾內藏空氣,也會對聲音造成的氣壓改變有反應,魚類的大腦分析分別從魚鰾和內耳傳來的訊號,就可以分辨聲音是從左邊還是右面來。另一種猜想則認為魚類是運用身體上的側線去推斷聲源。
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從旁邊向受測試的小魚發出聲音(會同時造成水分子和壓力的變化),再記錄牠們有否向適當的方向躲避。之後,研究人員為了進一步控制變量,利用儀器製造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會讓水分子振動,卻沒有壓力的改變;另有一種會造成壓力的改變,但不會令水分子移動。
在開始的實驗裏,沒有側線的小腦丹鱂,同樣可以躲向正確的方向,代表側線可能對偵測聲音的方向不是太重要。
不過,只有單一壓力的改變或水分子的振動時,受測試的小魚雖然會受到驚嚇而向一旁閃躲,但閃躲的方向卻不正確,代表小魚其實並沒有偵測出聲源的方向。這意味著,小腦丹鱂要察覺聲音的來源,需要同時感受到水分子的振動和壓力的改變。
小結
今次介紹的研究,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魚類是怎樣辨別聲源的方向的。不過我們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例如魚類的大腦是如何處理從內耳和魚鰾到來的信號的?不同種類的魚又是否運用同一種方法?如鯊魚沒有魚鰾,牠們又是怎樣判別聲音的方向的?這些都待我們進一步解答。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