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乍看宣傳海報和劇名,正如其名,這不是傳統的現實主義風格舞臺劇,但觀劇之後,又覺得反映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現實,不太連貫的故事卻有著連貫的思緒,當中注了創作者的想像。

既然講的是《白湖映像》,那麼,白湖是個什麼地方呢?在哪裏?劇中有一個貫穿始末的角色:九十年代一位畢業生好不容易在失業大潮中找到一份速遞員的工作,他相當敬業地將每一個郵件按地址送去,並在速遞途中看盡生活眾生相。

然而,他找尋中發現有這麼一個署名「白湖」的地方,雖然按著模糊的指示:過關、過橋,乘船、搭車,再過山、過水……經歷一道道風景,卻始終達不到被形容為湖面呈現一片白的湖。其實,「白湖」並不存在,它不是地理上的一個坐標,而只是一個意象和幻象,是編導心中的一種理想境界,也寓意經歷了不同時代大風大浪的香港人沉澱後的感悟和心之所繫。

對中年以上的香港人來說,九十年代是一段難忘的時期,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主權移交」,另方面是突然襲擊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經濟不景,市道低迷。面對變幻莫測的政經局勢,安逸慣了的香港人處於十字路口,茫然失措,卻也能苦中作樂,就像在夾縫中求存的昆蟲。

香港話劇團現任總監潘惠森為這段時期的香港社會生態和香港人思緒作了記錄,並編成5齣舞臺劇作,構成「昆蟲系列」。最近,他將5齣劇作攝取精華,融合重編成雜文風格的《白湖映像》,並由女導演陳麗珠以劇場形式編排,透過15位演員的自言自語、對話交流、肢體動作,以及舞臺上的光影、聲景、腔調,同步呈現當時的壓抑氛圍和市民心聲。這些人物或吵吵鬧鬧卻互相依存,或擦身而過又不無關聯,終日營營役役,各有苦衷和牢騷,卻也自得其樂,摸著石頭慢慢探前路。

雖然沒有裝飾性布景,只有簡單的道具,但演員精湛的表演令昔日城市場景、民生百態躍然紙上,生活氣息和香港味道濃郁,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背後那道並不存在、卻惹人聯想的「白湖」幻景,那是世紀之交香港人的心中淨土,也是價值觀體現。

不過,雖然現場感受強烈,也滿足人們的懷舊情結,編導顯然試圖發揮每一個角色的功能,帶出各自的信息,但沒有15位演員飾演的角色簡介,劇情又過於分散,予人零星之感,走出劇場之後,除了「白湖」,其他印象倒有點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