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佔據人生三分一時間,是佔比最大的單一活動,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每個人都「懂得」睡覺,但真正「認識」睡眠的又有多少?其實睡眠與人體生理與精神健康,以至記憶、情緒行為等都有著緊密關係,當中亦有不少謎團尚待拆解。香港文匯報推出系列報道,透過本港醫學、心理和生物專家第一手研究分享,多角度探索兒童睡眠、睡眠障礙與神經退化疾病、中西醫結合應對失眠、睡眠與情緒,以及睡眠對記憶細胞影響等領域,帶領讀者科學了解睡眠的方方面面,進而學習如何睡得好,活得好。

致力研究睡眠與情緒的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劉月瑩分享說,睡眠是承托個人身心的重要過程,其團隊發現,睡眠質量欠佳會增加患焦慮和抑鬱癥機率達3至6倍,亦有研究反映都市人「平日瞓得少,周末瞓更多」的「補鐘」模式,不但無補於事,當中的睡眠時數差距亦會成為「睡眠債」,是增加焦慮和抑鬱的風險因子。

另一項聚焦通宵不睡大學生的研究則顯示,欠缺睡眠會令辨認他人情緒變得困難,而面對自身負面情緒的調控能力亦會大幅下降,難以分散注意力或換角度思考。

她提醒,成年人每晚需要睡眠最少7小時,而「睡眠債」不應超過一小時,否則隨時影響情緒,得不償失。

(詳細報道,請留意12月28日香港文匯報)

採訪、拍攝:姜嘉軒

剪接、後製:融媒組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