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內地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輿內地相互促進,經過四十餘年互動,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貿易大國;香港經濟結構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參與救災重建: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複雜多樣,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前,以「自力更生」原則和政策進行救災工作,不接受國際救災援助。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大地震後,香港團體組織捐款,把籌得的善款、衣物及藥品送交新華社香港分社,以及透過銀行匯送到唐山災區。在國家實行「自力更生」、不接受國際援助的政策下,善款和救災物資未為內地政府官方接收。
內地實行制度改革和市場開放後,國家對接受對外援助的政策立場逐步放寬。1991年5月、6月間,華東地區發生大水災,低窪廣泛地區為河水淹沒,大批災民無家可歸。1991年7月11日,國家在北京召開「救災緊急呼籲」新聞發布會,首次直接呼籲國際社會對內地發生的自然災難作出援助,港府和香港民間各界響應呼籲,共籌得7億元人民幣協助賑災,佔當年災區接受捐款總數逾四成。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香港各界參與救援捐輸,香港立法會通過撥款 3.5億元注資予賑災基金用於四川賑災,特區政府和香港賽馬會合共捐出100億元援建災區;中聯辦和五家慈善機構(香港紅十字會、香港世界宣明會、樂施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救世軍)捐款共約30億元,官方和民間捐款數目規模,創下截至2017年歷來救災賑災捐款之最。華東水災和汶川地震兩場特大災難中,香港參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展現支援內地同胞的人文關愛;在2014年4月的青海省玉樹地震中,香港義工黃福榮在參與救災中犧牲,亦展現了捨己為人的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