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內地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輿內地相互促進,經過四十餘年互動,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貿易大國;香港經濟結構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離岸人民幣中心:
香港銀行自2004年初起開辦人民幣業務,為第一個開展人民幣業務的離岸市場。人民幣於1993年以前不準在內地以外流通,1993年3月起,內地允許每人每次可攜帶不超過6000元人民幣出入境,人民幣自此有流入香港的合法渠道。
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由開辦人民幣個人業務起步發展。初期在香港開辦的人民幣業務,主要為滿足兩地居民個人往來和小額旅遊消費的需要,引導在港人民幣現金回流,故業務範圍限於個人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及銀行卡(信用卡及扣帳卡),不涉及大額經常項下的交易和人民幣貸款、投融資等交易。2004年2月25日,香港銀行正式推出個人人民幣存款、兌換及匯款服務。4月,中國銀聯批準16家香港銀行加入中國銀聯,在港全面開展銀聯卡服務。
各項人民幣個人業務其後漸次放寬經營限制。2005年,香港銀行除了可接受香港居民個人人民幣存款外,還可接受商業零售、餐飲、住宿、交通、通訊、醫療及教育共七類行業商戶的人民幣存款;又允許香港居民開立人民幣支票帳戶,以支付在廣東的消費支出。
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是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一大分水嶺。自香港與內地間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辦以來,大多呈內地往香港淨匯出,內地支付香港的人民幣淨額在香港沉澱,成為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的重要來源,擴大了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
2017年,共140間銀行在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離岸人民幣存款總額為6184億元人民幣,是內地以外全球最大的人民幣存款池。人民幣債券發行額206億元人民幣,餘額為2124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為39,139億元人民幣。外匯交易日均成交額為771億美元,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外匯市場。香港的人民幣清算行獲委任多年後,內地政府自2012年起先後在臺灣地區、新加坡、英國等22個國家/地區委任當地的清算行,形成以香港為主,倫敦、新加坡、歐洲及東南亞地區多點並行的格局。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由「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發展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推動了人民幣於國際上發揮投資、交易結算貨幣作用。人民幣於2016年納入國際貨幣基金會特別提款權(SpecialDrawing Rights, SDR)貨幣籃,代表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認可,中央政府稱香港「功不可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