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断愀蹍⑴c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內地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輿內地相互促進,經過四十餘年互動,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貿易大國;香港經濟結構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證券市場: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80年代初期起,中國民營經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企業的融資需求展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1980年內地出現企業發行股票集資,1981年國家恢復發行國債,隨後,內地一些企業也開始向公眾發行企業債。
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1051家內地企業在聯交所上市,佔上市公司總數50%;市值合計225,220.6億元,佔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66%。當中,H股公司市值67,678.7億元,紅籌股公司市值57,388.6億元,內地民營企業市值100,153.3億元。騰訊控股在2017年年底市值為38,565.9億元,成為香港證券市場市值最大的內地民營企業,亦是香港證券市場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由1993年1月至2017年12月29日,內地企業在香港證券市場進行首次公開招股及上市後集資的累計集資總額為58,106億元,當中紅籌股公司及H股公司在香港證券市場主板及創業板進行首次公開招股及上市後集資的集資總額為44,212.15億元,反映香港成為內地企業進行股本融資,以及債券融資規模最大的離岸集資中心。
第一節 內地企業來港融資
紅籌股:1992年7月15日之前,紅籌股公司並無透過首次公開招股形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上市。個別紅籌股公司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用「借殼」的方式在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代紅籌股??傆嬍状握泄杉吧鲜嗅峒Y,2017年紅籌股在主板及創業板集資額分別為1255.78億元及1.15億元,集資總額為1256.93億元。與港交所最早公布的1993年數據比較,紅籌股公司集資總額累計增加733.6%。
H股:1992年10月6日內地正式批出九家國有企業來港發行H股的「股份制規範化試點企業」名單,包括青島啤酒、上海石油化工、廣州廣船、北人印刷機械、馬鞍山鋼鐵、昆明機床、儀征化纖、天津渤?;?集團)、東方電機。1993年共有六家內地國有企業完成首次公開招股,包括青島啤酒、上海石化、廣州廣船、北人印刷、馬鞍山鋼鐵、昆明機床。同年國有企業進行首次公開招股的累計集資額為81.42億元。2017年H股主板及創業板集資總額分別為1009.75億元及6.36億元,集資總額為1016.11億元。與1993年H股公司首次在香港上市的該年H股主板集資額比較,2017年主板H股公司集資額增加1140%。
第二節 債券市場互聯互通
一、北向金融投資
B股:1990年上海市提出透過發行B股吸納外匯,以支持上海市在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年至1995年)期間的企業技術改造,以及浦東開發的基礎建設。該年12月底,國務院委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劉鴻儒率領的調查小組研究上海發行B股的可行性,翌年1月,該調查小組建議以上海市作為試點,發行只供海外的企業法人、基金及自然人認購的B股。2017年,上交所及深交所B股全年成交金額分別為555.3億元人民幣及421.94億元人民幣。同年「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下的滬股通全年總成交金額為13,146.22億元人民幣,「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深港通)下的深股通全年總成交金額為 9507.05億元人民幣。B股吸納外資的功能被滬股通及深股通取代。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允許合格海外機構投資者經核準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並兌換為當地貨幣,再通過嚴格監管的專用帳戶投資當地的證券市場。合格海外機構投資者透過這個制度在當地獲得的資本增值及股息,經批準後始可購匯並匯出境外,為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過渡性安排。截至 2017年年底,中國證監會累計向73家香港註冊成立機構批出QFII資格。國家外匯管理局累計向69家香港註冊成立機構批出QFII總投資額度244.1 億美元,佔已批出QFII投資額度25.1%。其中,香港金管局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出25億美元的QFII投資額度,成為獲得最多 QFII投資額度的香港機構。
二、南向金融投資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機構,經內地監管部門批準後,在特定投資額度內,可通過專用帳戶投資海外證券市場。QDII制度為內地仍然實行資本及金融帳戶管制下,有限度允許內地投資者投資海外證券市場的過渡性安排。截至2016年,在香港管理的QDII管理資產規模為1530億元,當中49%的QDII管理資產投資於香港證券市場,10%的管理資產投資於亞太區其他地方,41%的管理資產投資於北美及歐洲市場和其他地區。
三、雙向金融投資
滬港通:「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是指港交所屬下的聯交所與上交所建立技術連接,讓當地投資者通過本地證券公司買賣指定範圍內在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分為南向港股通及北向滬股通。香港方面,滬港通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統籌,香港證監會、港交所、金管局和內地部門協商推動。滬港通於2014年正式開通。以流向金額計,由2016年起,內地投資者經南向港股通持股金額,已經超越海外投資者經北向滬股通持股金額;截至2017年年底,內地投資者經滬港通下的南向港股通持股金額為7892.91 億元,海外投資者經北向滬股通持股金額為3322.38億元人民幣。
深港通:深港通全稱為「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即聯交所與深交所建立技術連接,讓兩地投資者通過本地證券公司買賣指定範圍內在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分為北向深股通及深港通下的南向港股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啟動。2017年,深港通下深股通合資格證券1028隻,全年總成交額9507.05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額40.46億元人民幣。深港通下港股通合資格證券445隻,總成交額5353億元,日均成交額23.27億元。
基金互認:「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基金互認),是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共同推出的計劃,允許合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基金透過筒化程序,在對方市場向公眾投資者銷售。透過在香港銷售的「獲認可內地基金」,香港投資者可直接投資於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外的內地基金;而內地投資者則可透過購買在內地銷售的「獲認可香港基金」,投資於海外資本市場。截至 2017年6月30日,中國證監會一共批準八隻「獲認可香港基金」在內地銷售,累計在內地銷售額 142.93 億元人民幣,累計在內地淨銷售額94.32億元人民幣;共有49隻「獲認可內地基金」獲香港證監會批準在香港銷售,累計在香港銷售額2.71億元人民幣,累計淨銷售額1.71億元人民幣。合計共有92.6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透過基金互認安排從內地流向境外。
債券通:「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為內地與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基礎設施連接,買賣在兩個市場流通債券的機制,於2017年7月3日啟動。
此外,內地企業來港融資還包括民企股等,證券市場合作亦包括在港發展證券公司、北上發展證券公司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