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國家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內地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輿內地相互促進,經過四十餘年互動,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貿易大國;香港經濟結構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在港中資企業:
在香港發展的中資企業,可追溯到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招商局前身)香港分局。此外,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時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號)及中國旅行社香港分社分別於1917年及1928年成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招商局、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香港中國旅行社相繼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華潤集團的前身聯和行則於1938年由中國共產黨在港成立,1952年華潤被列入國有企業。這四家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前已於香港營運的中資企業一招商、華潤、中旅和中銀,被稱為香港四大老牌中資企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議決,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全國工作重點轉移至現代化建設。香港作為內地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渠道,在全國人大常委、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的建議和牽線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於1979年6月在香港成立中國海外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開拓香港建築市場。同年10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全國政協)副主席榮毅仁創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翌年在香港成立分公司,根據該年7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吸收和運用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進口先進設備。1981年,天津市副市長王光英訪問澳門和香港,及後撰寫《港澳見聞和八點建議》報告,向國務院建議到香港開辦一家綜合性公司,協助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內地企業走向市場。1983年8月,紫光實業有限公司(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在香港開業,是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在港註冊成立且直屬國務院的窗口公司。
另一方面,內地地方政府亦開始在香港設立自身的窗口公司。隨後,更多內地省市來港成立貿易企業。繼內地各部委和各省在香港開設窗口公司或業務機構,1986年以後,內地的市、縣、鄉、鎮及鄉鎮企業亦紛紛來港開辦企業,在港中資企業數量急增,至1989年超過2500家。
香港老牌中資企業方面,隨著國家推進改革開放,加上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結束進入過渡期,其開始改變經營模式,朝集團化、多元化擴展業務。例如,招商局早於1978年獲準擴大經營自主權,並於翌年在深圳南頭半島動工開發蛇口工業區。蛇口工業區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出口工業加工區,亦是招商局發展成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的起點,其後招商局集團成立,涉足運輸、金融、工業園區、工程地產、工業貿易、旅遊、交通基建等業務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