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半個多世紀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在這支保家衛國的隊伍中,有20多名來自香港培僑中學的學生!
今年9月16日,第九批在韓的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將會回國,國家將會舉行隆重的迎回儀式。兩位香港學生培僑中學的曲木之懿和已畢業正在內地讀大學的姜霏梵,將代表培僑前往迎接英雄回家!他們昨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心情激動和自豪:「這是最好的愛國教育,一定要繼承先烈精神,以報國為己任!」
彝族少年曲木之懿出生於四川,祖父王作義曾在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四川涼山彝區時,加入革命隊伍。曲木之懿對於今次能夠到瀋陽見證具有歷史意義的儀式,迎接先烈回家,感到十分光榮。「我非常激動,一直以來也非常崇拜我們英勇的先輩,正是因為他們的流血付出,才有我們如今安定和諧的社會,才有今天的香港『一國兩制』。」
有幸加入升旗隊 學習國防知識
今次能成為香港學生代表,曲木之懿很感謝學校的推薦。「能被選上,一來我剛好就在內地,不受香港防疫政策影響;其次我是學校升旗隊的一員。」他希望日後可回內地升大學,攻讀歷史或經濟、工商管理專業。「我們國家愈來愈強大,我們年輕人到內地,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姜霏梵在培僑中學就讀時,也是學校升旗隊隊員,現在他已是復旦大學二年級生。他說,之前加入升旗隊,學校會教授一些國防和國情知識,讓隊員更加了解時事動態,但今次去參加迎回,迎接志願軍回家,本身是最好的學習活動,會與同學們分享。
抗美援朝精神 應發揚光大
姜霏梵憶述,他當年是在校長的鼓勵和支持下,創建了學校升旗隊,非常自豪!培僑中學亦因此成為全港第一批採用中式操典升旗的學校。在國慶70周年大典上,姜同學更以「香港優秀青年學生」的身份,站在香港花車上,參加天安門前的國慶活動。
讀中學時建立起的愛國情懷,如今更加堅定。今日姜霏梵在復旦修讀歷史,對抗美援朝的故事亦有更多了解。他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場毫無優勢可言的戰爭中,對抗美軍與其盟友,志願軍以頑強的意志與犧牲精神,維護了和平,捍衛了國家尊嚴。他感慨無數戰士的青春,永遠被定格在那異鄉戰場上,「太偉大了!」
「身為中國香港人,我深知今日享受的安穩生活,與當年的戰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心中懷著崇高的敬意。加上當時伍校長曾告訴我們,有不少老一輩的學長們投身這場戰役,伍校長分享的剪報,更詳細敘述了這批老學長的事跡。通過具體人物的事跡,令我對志願軍有更深入的了解,學兄學姐們的往事,加深了我對志願軍的共情,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報國之情。」
培僑中學20先輩 曾參加志願軍
2020年9月23日《大公報》推出專題報道,詳述當年港人的英勇事跡:培僑中學有20多位學生,在抗美援朝期間參軍。《大公報》當時聯絡上其中8位,其中一人是甘星華。現時身在北京的她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因她懂得外語,當年在政治部做文書工作,她是在1951年初入部隊後受到重點培養。「一入部隊,當時就給我們至少安排成副排長,像我們中學生在當時算『學歷高』的,不輕易上前線,放在司令部裏培養的多。」她對現在香港的情況十分關心,寄語港人發揚抗美援朝精神,報效祖國!
愛國教育|培僑:每年向新生講校友參軍故事
對於開展愛國教育,培僑中學從未停步。校長伍煥杰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培僑學生參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十分感人,今次將結合國安教育來跟同學們分享。「我記得《大公報》兩年前也報道過(培僑校友赴抗美援朝戰場),而這個報道在我們學校反響很大,我們十分感動!」
伍校長說,今次也是培僑學生第一次參與迎接志願軍遺骸回國儀式。
「像類似的愛國教育我們十分重視。」他憶述自己有一次帶同學去深圳探望一位上了年紀的培僑校友,該校友也是第一屆回內地參加紅軍的校友,為當時的解放戰爭獻力。這位校友於1947年回內地參軍,之後在內地退休,至2019年左右回過一次香港,「回港後就說要找母校。而因母校早已搬遷,故多方打聽下才來到母校。」伍校長說道。
教聯會副主席、培僑中學中史科教師穆家駿表示,在現時的中史科課本中,抗美援朝只是「一句帶過」,他認為課本仍有改善空間。「因為我們學校開辦初期的早屆校友有參軍,所以在校本教育方面我們會特別向每年的新生和插班生,以校史講座等形式,去講這些故事,把培僑的優秀傳統傳承下去。」
志願軍校友高學歷 負責翻譯
身為培僑校友的穆家駿亦表示,記得自己在讀書的時候也有聽說過這些志願軍校友的事跡,「我記得這些校友因為在當時算得上是高學歷,所以不少人負責翻譯工作,例如截取美方情報時可以幫忙翻譯。」
話你知|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美援朝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運動。根據1999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中國先後入朝作戰的總兵力近190萬人。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數代中國人的名篇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中國作家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該作品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讚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報告文學,文章後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因為這篇文章的發表,從此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移交烈士遺骸:八年來已有825位烈士「回家」
2013年,中國與韓國本著友好協商、務實合作的精神,達成了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還中國的協議。從2014年到2021年,韓方已向中方連續八年移交共825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本月16至17日將會舉行第九批移交烈士遺骸儀式。
評論